石油人才网,国内专业的石油求职招聘网站 招聘热线:0755-36517013

个人/企业 注册 登陆
1
2
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人物专栏

高分子化工专家毛炳权院士

石油人才网 发布时间: 2010/8/30 8:51:13 文章来源:中石油网

毛炳权(1933.11.2~),广东省东莞市人,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获工程师学位,高分子化工专家,北京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烯烃聚合工艺和聚合催化剂的研究。参加研制成功中小型间歇液相本体法聚丙烯装置,并得到广泛推广;研制成功聚烯烃N型高效催化剂及聚合工艺,取代进口催化剂,催化剂在世界范围内出售,经济效益显著;“聚丙烯络合Ⅱ型催化剂制造方法及聚合工艺”获1982年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聚烯烃N型高效催化剂及聚合工艺研究”获1993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聚丙烯新型高效球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及工业应用”获2003年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荣获2004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长历程1933年,毛炳权出生在广州的一个小康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是职员,靠工薪维持一家三代人的生活。“七七事变”后不久,日军从广东沿海登陆,很快就侵占广州和珠江三角洲一带。四五岁时他跟随家里人到处逃难达数月,后因经济困难,举家又回到广东沦陷区农村居住。农村没有正规学校,少年时代只能在农村私塾中读些《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稍大一些时就读《孟子》、《论语》等。因为从少年时代就深刻体会到“亡国奴”是什么滋味,所以,毛炳权特别喜欢听当时在民间流传的抗日英雄的故事。当时梦想就是尽快消灭鬼子,不当亡国奴。1945年,日本投降了,他回到县城念中学。那时候他一直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几十年来一直挨欺负。他逐渐地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认识到只有走发展科学、振兴实业的道路,才能强国富民,进而摆脱被奴役的命运。1949年广东解放了,毛炳权已是高中生,慢慢地对共产党、解放军有了一些认识。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不再第二次当亡国奴,响应“保家卫国”的号召,报名参了军。经过一两个月的政治学习和新兵训练,分配到某部队的连队里当文化教员。那时部队的条件是比较艰苦的,没有营房,住在农村的祠堂和庙里,地上铺些稻草就睡觉。毛炳权白天学军事、学政治和完成本职工作,晚上还要轮班站岗放哨。当时他害怕的是行军,因为当时部队很少有现代交通工具,每个战士的武器,粮食、背包都由自己携带,这对老战士来说算不得什么,而对于他这个小个子的“学生兵”来说,是够苦的了。1952年夏天,由于朝鲜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双方在板门店谈判,国际形势有所缓和。新中国将开始个五年计划,需要大批建设人才,当时国家从部队和机关中抽调一些青年经过短期补习后,保送到高校读书。毛炳权感到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工科专业应该大有作为。记得中学老师曾讲过化学能生产炸药、火药、肥料等产品,是不可缺少的行业,所以就报名到大连工学院化工系就读,这就决定了他一辈子从事化学工业这一行。1954年,毛炳权因成绩优异,作为新中国早的留学生,被大连工学院化工系保送到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学习。在那里,他潜心钻研理论知识,并且平日一有机会,他就想方设法参观当时苏联先进的化工企业,去工厂实习。这位“有心”人年少时的这些求学经历,都为几十年以后他在高分子领域取得显耀成绩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1959年,怀着一颗以所学知识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毛炳权回到了祖国,被分配至成都工学院,他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了新中国化学工业的建设中。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毛炳权也经历了那场“浩劫”,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由于妻子有海外关系,他被从“工艺教研室”调到“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基础课教研室。由于说了几句真话,他还被关进过“牛棚”。但这一切并没有使毛炳权消沉,工作的调动、备受冷落正好使毛炳权找到了一个相对较安静、可以思考问题的地方,加深了自己的理论根基。自主创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散了笼罩在我国上空十年之久的阴云。“科学大会”的召开更使我国的知识分子感受到科学的春天的来临。1991年,毛炳权告别了劳动锻炼两年的农场和执教十多年的学校,被调到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从事聚丙烯课题的研究。那时他已近不惑之年,十分庆幸又有机会重返技术岗位,但他深深明白:一个成果从研制到形成工业化,至少要近10年的时间。人的一生又有几个10年呢?他要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聚丙烯当时对他来说是个新课题,但在国外早在1953年就研制出来,60年代开始工业化,70年代已大量生产。国内60年代初就在北京化工研究院开始研究,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差距愈拉愈远。国家为了加速开发,减少聚丙烯树脂成品的进口,在60年代进口过一套半工业装置,但由于技术不成熟,长时间内开工不正常。70年代又进口一套大型万吨级生产装置。为了熟悉设备,毛炳权积极争取参加开车1年有余。应该说这套装置从设计、设备、仪表到产品牌号等在当时都算是国际水平的。但由于流程冗长,设备繁多并且全部都是进口的,故建设费用十分昂贵。当时要在国内大面积推广,经济上和技术上可能性不大。经过仔细分析,毛炳权发现当时进口的装置之所以需要那么复杂而冗长的流程,那么多的设备,那么昂贵的投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催化剂技术落后所致。以当时国内条件,要与国外的设计水平、工程放大技术、设备、仪表等相竞争,近似于叫花子与海龙王赛宝,无法比。所以办法只有一条,就是扬长避短,抓住化学工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对催化剂进行改进,这正是我们能发挥作用的地方。经过大家数年艰苦攻关,终于研究出聚丙烯络合Ⅱ型催化剂。由于其优异的催化效率和选择性,大大简化了流程,可以采用简单的国产设备来生产合格的聚丙烯树脂。在此基础上,毛炳权他们与国内设计部门、生产单位通力合作,开发出我国特有的间歇本体法聚丙烯生产技术。它具有流程短、设备少、投资省、上马快、利润高的特点,很适合利用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型炼油厂副产——炼厂气中的丙烯作原料,生产聚丙烯树脂。这项技术由于符合国情,在国内得到飞速发展。1978年建成套装置,1985年已发展到13套,1995年全国已达50套,生产能力达到40多万吨/年。80年代,由发达国家开发的被称作第四代聚丙烯催化剂的聚丙烯高效催化剂几乎垄断了国际催化剂市场。我国先后从国外引进了10多套大型聚丙烯装置,由于国外不转让催化剂生产技术,我国不仅次使用要付出巨额资金,而且每年还要花费上千万美元进口催化剂。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避免长期的二次投入,研制我们自己的聚丙烯生产所需的催化剂成为当务之急。 在当时的情况下,在对国外进口聚丙烯催化剂进行技术分析的基础上,采取技术改造的方式,取得成果可能会更快。但毛炳权认为:要做就要做自己独有的,把国外的催化剂拿来改改,也许能用,但很容易卷入知识产权的纠纷。带着“一定要尽快研制出一个效果更好、价格更便宜、完全创新的催化剂”的目标,年近半百的毛炳权,带着他那特有的韧劲和他的同事们“长在”了实验室中,从催化剂的研制到工业应用,毛炳权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做试验,失败-讨论-修正-再试验……一点一点地探索,一步一步地前进。辛勤的汗水终于浇灌出鲜艳的花朵。在1985年北京寒冷的那个冬季,毛炳权和他的同事们共同奋战在科研线,30多个日夜,终于使N型催化剂次在我国间歇聚丙烯装置上成功的应用。毛炳权作为发明人的N型催化剂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填补了国内聚丙烯催化剂的一项空白,同时成为我国批申请的专利之一。N型催化剂相继获得了中、美、日及欧洲5个国家的专利,并且成功地转让给美国菲利浦斯石油公司和安格催化剂公司,成为包括欧美市场在内的国际市场上知名的聚丙烯催化剂品牌,为国家获得了1500万美元的专利许可费。 科学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由于N催化剂仅能应用于均聚物,在研制聚丙烯N催化剂的同时,毛炳权就已在探索应用于共聚物的大球催化剂。1990年,毛炳权正式接受了国家计委和原中石化总公司下达的“聚丙烯球型催化剂”的“八五”攻关项目。球型催化剂1991年顺利通过实验室研究与中间试验的鉴定,并取得了中国专利。后来已建成生产装置,在国内外聚丙烯装置上广泛应用。新研制的“聚丙烯DQ球形高效催化剂”结束了我国大型聚丙烯装置长期依赖进口催化剂的局面,实现了多种聚丙烯工艺聚丙烯催化剂的国产化,并出口至国外。并于1994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截至目前,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生产的聚丙烯催化剂已为聚丙烯生产企业增加效益4亿多元。由于其在烯烃聚合反应及催化剂的研究开发中做出重要贡献,毛炳权荣获200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院士思维毛炳权回顾所走过的大半生,坎坷、幸运、委屈、光荣交织在一起。但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在鲜花的簇拥下,一个信念始终未曾改变,那就是“报效祖国”。正如毛炳权自己所言:“几十年,大多数是被动地跟着历史浪潮走,一生只作过两次选择:一是报名参军,从此改变我人生的道路,但我不后悔,部队的生活虽然艰苦而紧张,却使我成熟得快些,让我懂得珍惜后来在国内外难得的学习机会,勉励我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工作;二是入大学时选择了化工专业,虽然当初并不清楚它是个易燃易爆、有毒、有污染的危险行业,但后来逐渐了解它也是国家诸多行业中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就慢慢熟悉它,喜欢上它,并决心为化学工业的发展干上一辈子。”毛炳权认为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生产。在70年代到80年代期间,他曾先后东南西北到过国内二三十个工厂,向生产线的同志学到许多知识,解决了一些生产中问题,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认为,只要政府严格监管,企业重视治理,污染问题可以得到控制,做大化工产业不会加重污染。企业规模越大,越有能力治理污染,同时,延伸产业链也可以降低有害气液体的排放。保护环境关键是管理部门的态度,管得严,企业就自觉治理,反之,企业可能就放任自流。目前欧洲国家对污染抓得严,环保做得,我们在这方面还需要多借鉴。只要企业主动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广泛采用新材料方面的新科研成果,不断延伸产业链,完全可以变废为宝,在降低有害气、液体的排放的同时,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毛炳权院士兴趣广泛。平日,毛炳权喜欢朗读、背诵古诗、古词,尤其对唐代杜牧、李商隐、王维的诗更是情有独钟,喜欢那种有点田园气息、浪漫、轻松的诗词。他爱听音乐。像柴科夫斯基、贝多芬交响曲这类古典音乐。毛炳权自小就爱看小说。初中时,毛炳权看了大仲马著的《基督山伯爵》上部,他很喜欢书中的情节。可是在学校图书馆再也没有找到下部,此后,毛炳权一直把这事挂在心上,几十年后,直到文革后才如愿以偿,读到了《基督山伯爵》的下部。他认为看这些小说,对工作大有脾益,可以换换脑筋。毛炳权院士认为,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石化工业技术水平一直落后,改革开放以后,引进了一大批装置和技术,对于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确实有所帮助,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人才。但是由于忽略了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进总是受制于人。只有自主创新,才能达到超越别人的目的。中国石化要想与国外同行论伯仲、比高低、争长短,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结合实际的管理方法。先进技术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人才队伍。

【免责声明】

石油人才网发布的资讯,是为传递共享信息为目的,不以赢利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本站转载的部分资讯稿件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出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