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人才网,国内专业的石油求职招聘网站 招聘热线:0755-36517013

个人/企业 注册 登陆
1
2
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动态

开发障碍增多,阻击欧盟能源投资

石油人才网 发布时间: 2010/9/19 11:55:25 文章来源:中石油网

统计资料显示,欧盟正在面临能源挑战。在1970~1985年期间,欧盟15个原始成员国的能源生产增长了近80%。随后,欧盟能源生产增速逐步降至目前的水平,仅比前20年的增长水平略高。自从1970年代初期,煤炭在欧盟能源市场的份额大幅下降,同时,核能、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均增长强劲。对进口能源资源的依赖度已经增至50%,并且预计到2030年将提高至65%。这就意味着欧盟天然气进口份额将从目前的57%增至84%,石油进口份额将从目前的82%增至93%。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盟15个原始成员国的发电量已经翻了一番,而且截止到目前这一增长势头仍没出现任何减缓的迹象。自20世界80年代初以来,欧盟使用煤炭发电量几乎没有变化,其中在1980年代略有增长,但在1990年代又小幅下降,进入21世纪由于国际原油价格急剧上升才开始大幅增加。而同时期核能发电一直在快速增长,石油需求量萎缩,天然气需求快速增加。电力需求的增加以及由于一些生产国的投机行为和发电燃料由煤炭、石油转为天然气对能源安全带来的威胁已经使得欧盟提高能源安全不仅在政治上优先而且在经济上也成为必须。鉴于能源对现代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能源供应安全或者可靠性的研究使得企业无缘投资能源领域。另外,从政治角度上,如果构建能源安全环境的行动一旦失败将会给欧盟一直强调依靠自身努力解决基本需求的思想投下浓厚的阴影。尽管如此,欧盟一直没能够实施一套连续的能源政策。这主要是由于根据欧洲条约欧盟没有权利在这一问题上制定有约束力的决定。因此,在这方面,欧盟将不会有大的变化。这是因为大部分欧盟成员国认为能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不愿意放松对能源的控制。新能源政策无论如何,欧盟还是有办法在没有直接影响自身的前提下有效提高能源安全。这个方法就是通过市场自由化。通过提高市场自由化来消除进入市场的各种障碍,与国家主义搏斗和帮助外资收购能源企业,从而使得欧盟能源领域的控制放松一些,应对外界冲击的能力也有所增强。2006年3月,剑桥能源研究协会主任Daniel Yergin表示市场自身就是安全的一种保障措施。仅仅靠一个运行良好的法律框架是远远不够的,投资环境自身必须成为能源安全的重中之重。为了开发新资源就必须让外界的投资和技术畅通无阻地进入欧盟各国。换言之,欧盟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吸引那些有意投资并且有能力建设符合环境保护等各项法规要求的能源工程的企业。这对于欧盟来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例如,尽管政府官方出于提高能源安全的目的,但环保组织仍寻求进行环境立法以阻止能源企业的建立或者扩张。环保组织之一“地球之友”就声称寻求议会帮助将欧盟能源消费到2020年降低20%,并到2020年将可循环利用能源占全部能源需求比例提高至25%。这两个目标都与能源安全的目标不一致。而且由于全球能源消费都在快速增长,降低能源消费也不现实。提高可循环利用能源比例将会增加对成本更高能源资源的依赖性。“地球之友”组织更像是一个极端主义组织,其目标只能在欧盟内部得到部分呼应。然而,石油时代终将被其他能源形势终结。这不是受到政治方面的推动,而是主要受到经济方面的驱动。2007年1月10日,欧盟委员会推出一份内容庞杂的新能源政策动议,以图摆脱欧盟对传统能源及进口的过度依赖。新能源政策主张“开源节流”,从可再生能源开发、提高能效和温室气体减排三个方面分别设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在此方面,欧盟委员会提出将在未来6年内增加10亿欧元(约合13亿美元)科研投入,进一步推广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占到能源总量的20%,而在交通能源消耗中生物燃料将占到10%。 如果这一目标分别在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获得通过,那么将对各成员国具有约束力。当然,各国可以自己决定优先发展何种可再生能源。但是,这将使欧盟消除进入能源投资领域障碍的努力化为泡影。原本投资开发可靠的技术成熟的具有经济性的能源资源将不得不转向技术不成熟、供应不可靠的能源资源。欧盟委员会也深知真正的问题不是可循环能源的开发,而是如何获得更高程度的能源安全。欧盟委员会还呼吁制定更为有效的法规,放松对电力和天然气领域的控制,增加对能源基础设施的投资。为此,欧盟将不得不在未来25年中投资9000亿欧元用于新建发电设施。然而,由于受到环保组织的反对,各国政府也不积极配合,欧盟的这一计划很难顺利实现。意大利之鉴在能源开发方面,意大利能源工业极具意义。由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原因,意大利已经将发电燃料主要由石油供应转为由天然气供应。而且,天然气也是意大利国内供暖用主要燃料。意大利国内石油消费几乎全由交通工业包揽。与此同时,煤炭占全部能源需求的比例很小,而且增长速度缓慢。核能利用在1987公民投票之后已经被禁止。2004年,意大利石油需求由2001年的9120万吨降至8800万吨,降幅为3.5%;天然气需求则增长了13.2%,由5850万吨石油当量增至6620万吨石油当量。综合起来,意大利能源需求增长了4.1%。由于意大利天然气生产规模小,仅为130亿立方米/年,而且产量还在逐年递减。2004年,意大利进口天然气达到662亿立方米。其中,30%来自俄罗斯,29.7%来自阿尔及利亚。进入21世纪以来,意大利由于国家电网不够完善、发电能力缺乏和天然气进口能力不足而经历了电力和天然气危机。目前,意大利政府和工业界对此束手无策,只能寄希望于天气不要太冷以降低天然气需求。众所周知,提高天然气进口能力的途径只能是建设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铺设新的天然气输送管道或者增大现有天然气输送管道的尺寸。然而,在意大利仅有一座液化天然气再气化接收终端处于运转状态。该液化天然气终端由Eni SPA公司经营,接收能力为40亿立方米/年,这与意大利2005年86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需求量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值得庆幸的是,已有11项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工程项目已经提交政府审批。其中,两座位于罗维戈(Rovigo)和布林迪西(Brindisi)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工程已经获得批准,另有4座工程有望在近期内通过审批。罗维戈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工程的审批程序早在1997年就已开始。然而,该工程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团体的强烈反对,并成功说服负责建设此项工程的Edison Gas SPA公司将工程地址由陆地改至海上。与此同时,Edison Gas SPA公司(10%)联合ExxonMobil公司(40%)和Qatar Petroleum公司(40%)共同建设和经营该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工程。当地政府仍然坚持认为该工程对当地环境、经济尤其是旅游业极为不利。因此,尽管该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工程已经开始建设,今后的纠纷以及由此引起的法律诉讼将不会太少。由于面临高昂的法律成本和改至海上建设增加的勘探费用增加,罗维戈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工程的建设费用将会翻一番,从原来的4.5亿欧元增至8.0亿欧元,新预算已经超过10亿欧元。无论如何,罗维戈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工程在经历了近10年曲折终于获得批准,但建设工期仍需两年。如果没有新的意外发生,该工程原计划将于2008年全线运营。然而,不幸的是,2006年9月18日,当在西班牙建设的再气化工厂已经完工一半的时候,由于缺少政府批文而出现停工。罗维戈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工程由此陷入新的法律纠纷之中不能自拔,如期完工几乎不可能。布林迪西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工程目前的境地更为尴尬。耗资4亿欧元的再气化工厂,其中1.5亿欧元已经支出,在2002年获得政府批准。但是,直到目前仍不清楚其潜在运营商British Gas公司是否将建设该工程。2006年9月11日,布利亚大省区(RegionePuglia)省长文杜拉(Nichi Vendola)在接受意大利著名的杂志意大利晚邮报(Corriere Della Sera)采访时表示布林迪西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工程已经获得布利亚大省区政府和工程所在地布林迪西市议会以及其他21家政府部门的批准。但是由于当地民众极力反对,管理当局也不得不改弦更张。布林迪西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工程的施工地址需要进行调整。其他大部分提交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工程获得批准建设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所有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工程全部建成,那么意大利将面临天然气供应过剩的问题。意大利电力工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例如,Enel公司已经努力了几个月,争取将燃油电厂转变为更为高效的燃煤电厂。推迟建设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工程也是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反对的影响。有时候即使中央政府审批通过了,但是地方和地区政府和民众以及环保组织和个人激烈反对,一些工业工程也会中途夭折。即便有时侥幸度过重重难关,这毫无疑问将会增加资金和时间成本。路在何方?意大利面临的问题在其他欧盟成员国中也多多少少会遇到。但是意大利面临难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当地民众很少参与政府决策过程,很少从中获益,因此容易走到反对的立场上;另一方面,政府决策过程过于混乱,不可能每个工程都获得公正的投票决定。例如,在布林迪西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工程一案中,共有23个不同的工程等待政府审批。世界银行的统计表明,在商业环境评价中,意大利排在第82位,从2005年的69位滑落了13位,而在工程许可评价中,意大利则位居第104位。为了获得开业必须的政府许可,意大利企业平均需要克服17道审批关,耗时284天,所需资金为人均收入的142.3%。与之相对比,经合组织的企业平均需要通过14道审批关,耗时149.5天,所需资金为人均收入的72%。这就导致了意大利能源体系十分脆弱,经济危机频频发生。而且,由于法律环境混乱,企业投资建设能源设施的积极性更是萎靡不振。

【免责声明】

石油人才网发布的资讯,是为传递共享信息为目的,不以赢利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本站转载的部分资讯稿件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出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