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人才网,国内专业的石油求职招聘网站 招聘热线:0755-36517013

个人/企业 注册 登陆
1
2
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特别专题

30年巨变中的中国石油石化业

石油人才网 发布时间: 2011/9/24 9:31:02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人才网

中国石油石化工业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7年28年间,石油石化工业从无到有、恢复并得到初步发展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崛起,成为世界石油化工大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并具有产能产量大幅增长、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世界地位全面提升三大特点。30年来中国石油石化业之所以发生如此大的巨变,是中国石油石化业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改革开放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与实践,认真应对挑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调整、努力进取、解放生产力的结果。时光荏苒,改革开放已经实行了30年,如何评价30年来中国石油石化业发生的变化,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把握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业内外人士所广泛关注的。为此,我们推出本期特稿,尝试回顾改革开放30年中国石油石化业的发展,同时展望思考未来行业发展的轨迹。快速崛起   原油产量居世界第五,天然气产量居世界第九,炼油和乙烯生产能力均升至世界第二位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地域从陆上走向海洋,从东部移向西部,从国内走向国际。原油产量从1978年至2007年增幅达77%,年均增长率为1.92%;天然气产量从1978年至2007年,增长了4.05倍,年均增长率达5.5%(见表1)。在炼油领域,我国的炼油能力从1978年的居世界第十位、猛进到2007年居世界第二位,增长了3.09倍,年均增长率4.8%(见表1)。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炼油生产和消费国。在石化领域,我国的乙烯生产能力从1978年至2007年,增长了20.7倍,年均增长率达10.8%,在世界上的排位从第十位陡升至第二位;同期乙烯产量也从1978年至2007年,增长了26倍,年均增长率达11.6%;合成树脂产量从1978年至2007年,增长了44.3倍,年均增长率达13.6%,在世界上的排位从第十五位跃升至第二位(见表2)。我国已跻身世界主要的石化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行列。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的乙烯产能已占世界总产能的8%,合成树脂产能占世界总产能的15%;合成纤维产能占世界总产能的55%,合成橡胶产能占世界总产能的12%。从产能产量的增长情况看,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主要石油石化品产能产量(除石油产量外)的增长远远高于和快于建国后的前28年。由表1和表2可见,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我国天然气产量增加了555.8亿立方米,而建国后的前28年仅增加了137亿立方米;炼油能力增加了2.87亿吨/年,而前28年仅增加了9274万吨/年;乙烯产能、产量分别增加了951万吨/年和990万吨,而前28年仅分别增加了约46万吨/年和38万吨。从改革开放30年期间我国炼油石化工业的发展情况与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的发展情况比较看,我国炼油能力增量、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产量的增量全面超过了美、日、德、韩;乙烯产量和合成树脂产量的增量均超过了日、德、韩,只有乙烯产量和合成树脂产量增量低于美国。从改革开放的内容与发展速度来分,中国石油石化业改革的30年可分为1978~1982年的拨乱反正、改革起步阶段,1983~1997年的改革发展阶段和1998~2008年的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等三个阶段。从改革开放30年中这三个阶段的发展速度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这30年中我国石油石化业发展呈逐步加速之势,改革开放后十年的增速和增量明显大于、快于前20年。由表1和表2可见,在1997~2007年的10年中,我国天然气产量增加了470亿立方米,其增量为1978~1997年增量85.8亿立方米的5.48倍;炼油能力增加了1.534亿吨/年,其增量为1978~1997年炼油能力增量1.3374亿吨/年的1.15倍;乙烯产能增加了600.5万吨/年,其增量为1978~1997年乙烯产能增量350万吨/年的1.72倍。深化改革   以政企分开、重组上市、主辅分离、改制分流、专业化重组、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为主要内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发展过程,基本实现了传统油企向新型国家石油石化公司的根本转变30年来,中国石油石化业解放思想,走上了不断改革的道路。首先,顺应经济体制的改革,使石油石化业由国家计划管理先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转变,进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并逐步完善,使我国的石油石化业逐步形成了在国家市场监管体系宏观调控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市场竞争新格局。其次,不断理顺和推进国内石油石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先是打破地区、部门分割的经营管理体制,先后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化总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而后在1998年又打破了上下游分割的经营管理体制,重组成立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两大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石化公司,为石油石化工业的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国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的成长发展铺平了道路,使其规模实力明显增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中的排名由2001年的第68位升至2008年的第16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相应排名由2001年的第83位升至2008年的第25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也在2007年首次跻身世界500强,由当年的第469位升至2008年的409位。后,不断深化和推进国有石油石化企业改革,先后经过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以承包制为主的“两权分离”(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和以政企分开、重组上市、主辅分离、改制分流、专业化重组、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为主要内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发展过程,基本实现了传统国有企业向新型国有企业的根本转变,使企业的竞争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内涵发展由粗放向集约化经营方向转变,提高主业集中度和资产运营效率,促进了上中下游一体化协调发展和整体产业链的优化组合,加强了板块、区域、企业之间的资源优化整合30年来,中国石油石化业顺应改革开放和世界石油石化业发展变化的形势,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转变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化经营方向变化,走上了以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从企业经营战略调整方面看,三大石油石化公司认真贯彻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战略方针,集中力量做强做大主业,坚决退出非主业领域,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增强主业整体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改变过去重数量轻质量的发展观,注重绩效评价考核,适时开展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提高主业集中度和资产运营效率。从石油石化各板块的情况看,上中下游领域的调整全面推进。为扩大资源,进行了资源战略的调整,实施了稳定东部、加快西部、准备南部、突破海上、加强国内、开拓国外的方针,坚持油气并举和资源获取多样化,努力增储上产,不断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有选择地发展煤层气、页岩油、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在炼油化工领域调整方面,经过了一个以加工用好1亿吨石油、改组改造炼油石化企业、提高原油加工深度,发展石化综合利用,发展适应进口原油加工,通过改扩建为主和新建相结合发展大型化、基地化、炼化一体化建设、大力节能降耗减排等为主要内容的调整发展过程。这些促进了上中下游一体化协调发展和整体产业链的优化组合,加强了板块、区域、企业之间的资源优化整合,调整了炼化工业布局,改变了过去布局分散、规模较小、集中度较低的状况,推进了炼化一体化,实现了规模化、基地化、集群化发展,提高了炼化产业集中度,向实现资源利用价值的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实施了市场战略的调整,逐步完善了石油和石化产品营销网络,加快发展了现代物流体系,努力提高了服务标准和水平,发展了差别化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培育品牌形象,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并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同时,积极进行了技术结构调整,围绕主业发展,扎实推进了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调整,促进科研开发和技术应用,加强了产销研的紧密结合,突出资源技术、先进生产技术、清洁化和差别化产品生产技术的创新,加快了成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强化基础性、探索性研究,为主业的发展和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撑。据统计,国内陆上原油绝大部分已实现全程管道输送,原油长输管道总长已近1.7万公里,形成了东部输油管网和西部各油田内部局部管网,还形成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西油东送”通道;全国天然气管道总长度约3.1万公里,已形成包括“西气东输”大通道在内的四纵四横的天然气管网格局。中国炼油能力超过2000万吨级的炼油厂达到2座,超过1000万吨级的炼油厂已达到11座,另有6座千万吨级炼厂在建,中国石化与中国石油炼厂的平均规模现已分别增至570万吨和524万吨/年,而在1978年国内炼厂则以500万吨/年、250万吨/年和100万吨/年的规模为主。含硫原油加工能力已达5000万吨/年左右。到2007年底,我国已形成了燕山、上海、扬子、齐鲁、茂名等5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另有8大乙烯装置在新建或扩建中),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三个大型区域性炼化企业集群。合资合营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已在海外拥有油气项目100多个,2007年海外权益原油产量达到4052万吨,权益天然气产量60亿立方米;一大批外资石油石化公司进入我国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石油炼制、成品油营销、基础石化原料以及替代能源和新能源五大领域30年来,中国石油石化业不断扩大开放,走上了立足国内,“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不断拓展国际化经营,引进与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之路。30年前,我国总体上仍处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勘探开发陆上油气资源,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炼油工业、加工国产原油资源,和以引进一批国外成套技术设备着手建设一批大型乙烯、化纤和化肥装置,起步发展现代石化工业的时期,总体处于较封闭的状态。1978年以来的30年中,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我国陆续推出的一系列鼓励外资政策的指引促进下,大批外资石油石化公司陆续进入中国投资发展,中外在国内石油石化领域的合资合作进展神速。与此同时,我国石油石化企业也逐步“走出去”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走出去”方面,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起步至今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据统计,中国石油石化企业目前总体已形成了非洲、中亚与俄罗斯、中东、南美、亚太五大油气产区,在海外拥有油气项目100多个,2007年中国石油石化企业的海外权益原油产量达到4052万吨,权益天然气产量60亿立方米。同时,中国石油石化企业积极通过海外勘探开发项目带动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的出口,中国石油石化企业与海外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双赢互利合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在“请进来”对外合资合作方面,30年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迅速,变化巨大。中国上游领域至今对外开放海洋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已有26年,对外开放陆上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也已有15年。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已和外国公司签订了200多个石油合同和协议,海上合作区域主要集中在渤海和南海海域,陆上合作区域则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以进入世界500强的欧美大石油石化公司为主的一大批外资大中型石油石化公司和专业公司已进入中国石油石化领域,投资发展的重点是油气勘探开发、石油炼制、成品油营销、基础石化原料以及替代能源和新能源五大领域,并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例如,道达尔、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参与的4个炼油项目已经建成、正在建设或正在推进中。壳牌、BP、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道达尔、SK、俄罗斯石油等公司已经和开始在华合资建设加油站网络,外资在华已签约或达成意向性合约的合资建加油站数目已达4300个,已建成加油站1000多个。以壳牌、埃克森美孚为主的外资公司已在中国的润滑油高端市场居于领先地位,现正向中端市场拓展。巴斯夫、BP、壳牌在南京、上海、惠州与中方的三大合资乙烯项目已建成投产,外资权益乙烯产能已达115万/年,占中国乙烯总产能的11.8%。沙特基础工业公司、韩国SK公司与中国石化在天津、武汉的合资乙烯项目已经签约。一批外资公司已在华建成或正在建设一批大型有机原料、三大合成材料项目。同时,外资公司在中国石油石化业的下游加工应用领域,早已捷足先登,在高端产品、差别化产品、功能化产品等领域占有了较大或一定的市场份额。一些国外著名大公司还在华建立了研发中心。外资石油石化公司的进入活跃了国内石油石化市场,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高端的产品和现代化的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石油石化业的繁荣和发展。总的看,顺应世界石油石化工业的客观发展规律,结合中国的国情,通过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理顺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中国石油石化业的大发展,也成就了这30年的巨变。

【免责声明】

石油人才网发布的资讯,是为传递共享信息为目的,不以赢利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本站转载的部分资讯稿件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出删除处理。